虽然严格意义上的春节档已经过去了,但是上周末的电影总票房依然表现得还算是不错,三天的总票房 7.6 亿大致与 2016 年春节档后的那一个周末的 7.76 亿元持平。
2016 年春节档的热度能够延续到节后,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依赖于美人鱼的热度,后续上映的影片卧虎藏龙:青冥宝剑由于本身质量拙劣并没有能够支撑起整个档期。
但在 2017 年,几部春节档电影的排片已经被压缩到了 10% 左右,来自派拉蒙的极限特工:终极回归成为了中国观众的新宠,它依靠 30% 左右的排片拿到了接近 50% 的票房,三天累计票房超过 4 亿。这一成绩算是相当不错,超过了去年的神奇动物在哪里、以及你的名字。这两部影片,略低于长城。
同时,它也超越了极限特工在北美的票房表现。从 1 月 20 日在北美上映至今,它的票房仅是接近 4200 万美元。也就是说,极限特工在中国一个周末的票房就超过了它在美国 20 天所积累下来的票房。
好莱坞影片在中国的票房比北美要高,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多见。在过去几年中,除了带有明显中国元素的功夫熊猫 3、以及魔兽这种情怀电影以外,反倒是极限特工这种从头打到尾的纯正动作大片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
去年 10 月在国内上映的机械师 2:复活就是另一个这样的例子,首周末机械师 2的票房就达到了 1.64 亿,超过这部电影在北美的累计票房 2120 万美元。下面这张机械师 2中美票房对比图中就能很容易发现这一点。
这种存在于中美两国观众在影片口味上的差异,其实是一个时间积累的问题。在美国,动作片一直是一个很成熟的类型片模式,只不过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演绎。从早期的西部片、到后来的犯罪片、黑帮片、再到现代的谍战、超级英雄,动作元素一直是好莱坞的主流。
能否吸引观众,撒于如何包装动作元素。在超级英雄成为好莱坞最受欢迎题材的当下,无论是机械师还是极限特工,他们都看上去都更老派,因此远远无法成为和漫威、DC 电影一个量级的商业产品。
反倒是在中国,超级英雄的土壤并不如美国那么肥沃,而由录像厅和盗版光盘培养起来的一代观众仍然对这种老派的动作电影存在不少好感。随着电影市场的扩张,这些人也愿意走进电影院看看这类激动人心的大片。
当然,对于极限特工来说,它的成功也有一些额外的因素。吴亦凡和甄子丹的加盟为电影带来了不少话题度。在宣传上,片方制作了专门的吴亦凡人物特辑,还邀请吴亦凡演唱了电影原声中的Juice并制作了 MV。此外,极限特工背后还有两家中国公司的投资。上影集团和华桦传媒对于影片在国内的推广也有不小的帮助。
不过,即使有中国市场的存在,这类传统动作大片的未来可能也并不好过。机械师 2最终的全球票房为 1.2 亿美元,考虑到总投资达到 4000 万美元,这个成绩只是勉强打平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极限特工的投资是 8500 万美元,这需要 2.5 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才能收回成本。而现在不算中国全球票房差不多是 1.56 亿美元。如果算上中国市场的话,极限特工也许最终能够有一定的盈余,但它的投资回报率也不会太高。
题图来源:豆瓣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