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上午10点30分,在武平的二哥发微信告诉我,联叔昨晚11点走了。而此时,在武东镇川坊村的一个微信群里,还有乡亲在发红包为他捐款。过了几十分钟,川坊村外出乡亲联谊会在微信群里发出一封感谢信,告知乡亲联谊会倡议的捐款活动结束,但感谢信并没透露联叔去世的消息,也许他们还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直至下午4:30分,才有人在微信群里透露,联叔已经离世。顿时,微信群里炸开了,沉痛哀悼、痛苦万分、各种祈祷、痛苦、流泪的表情符瞬间刷屏,就像当初联谊会倡议为他捐款时的红包刷屏一样。 联叔 面对无常的命运,我们不得不感叹生命的弱小。 联叔的妻子几年前得了癌症,病情越来越重,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的阶段。联叔一直在任劳任怨地照料妻子,我们知道,癌症晚期病人极其痛苦,无论来自肉体还是精神的,都让人崩溃。对照料的亲属来说,也是十分的折磨。我无法知道联叔期间经受的痛苦和压力,只是偶尔听到一些乡亲提起。听说过完鸡年不久,他终于顶不住也进了医院。原来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没想到后来竟发展成肺衰竭,住进了重症室。重症室高昂的费用,让他这个退休家庭撑不住了,川坊村外出乡亲联谊会紧急发动捐款。我看他们公布在微信群里的统计表,在短短的4、5天里,捐款数达到8万多元。捐款的都是川坊人,有的北京,有的广东,有的福州,有的在武平县城 ,有的在川坊村里。大家或者通过银行转账,更多的是用微信红包的方式,为联叔捐款。但联叔还是抵挡不住邪恶的病魔,在川坊人踊跃的捐款中离开,大家悲伤不已。 武东镇川坊村 @林光生 摄 他的离开,对他的家庭更是一个悲剧。我难以想象,他身患绝症的妻子如何面对原本照顾自己的丈夫先她而去的现实。命运啊,命运,你怎么可以如此残忍! 联叔其实是川坊村外出乡亲联谊会的创办人。几年前他退休后,把在武平工作的川坊人联系起来,为家乡做事,为漂泊在外的乡亲送温暖。他的热情、达观、善良,感动着乡亲,无论在家,还是在外的川坊人都十分尊重他,可以说是川坊一个符号式的人物。以现在人的寿命,65岁正是盛年,联叔却离我们而去,让很多乡亲难以接受,深为惋惜。 武平的乡村几乎都有外出的传统。小小少年,离开故土,是一代代客家人的艰辛与传奇。像我的家乡川坊村,一个2000多人的村,不断有林家子弟离开家乡,出外闯荡。1928年,林默涵离开川坊来到福州师范读书并在那里参加革命,后来他去了上海、延安,共和国建立后,他成为中宣部的副部长、中国文联党组书记。1931年,林伟带着同村的20多人走出川坊,参加工农赤卫队,后来他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最终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 1995年林默涵回到武东川坊 @李国潮摄 改革开放前,川坊人走出去的方式主要是当兵或者考学。当不了兵考不了学的,就以打工的方式离开家乡。像我父亲,一个木匠,可以称得上是川坊村最早的一批打工族了。每年春节过后不久,他就要挑着木匠箱子,上江西或者武平的武北山区做木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江西和武平山区,都是林深路窄,其中的艰辛,难于言表。这种艰苦劳累,让我父亲积劳成疾,他在48岁就离开人世。改革开放后,一批又一批的川坊男儿去了福建沿海地区和广州、东莞等珠三角地区打工创业,很多人成就了自己的梦想,并在当地定居。 武东川坊林默涵故居 联叔是我这辈人对他的称呼,他的真名是林联和,与我父亲都是和字辈。客家人聚族而居,我们这一族房的十几户人家,都住在村里一个叫牛栏窝的小山腰上。我家就在联叔家的后面,有什么事情在门口喊一声都可以听到。关于联叔的身世,因为我是晚一辈,只知道个大概。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过世,高中毕业之后回到村里小学教书,我大哥在村小学念书时就做过他的学生。后来,他在县城医药公司工作的父亲也过世了,按那时的政策,他顶班出来工作,去了县城的百货公司。联叔非常能干,很有才华,写一手漂亮的字,能说会道,思路清晰。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他成为当时武平县百货公司的经理,成为川坊村的佳话。 老照片:东大街 @李国潮 摄 在上世纪80年代,县百货公司可是一个非常显赫的单位。但联叔虽然在县城工作,妻子却在农村。丈夫在城里工作,妻子留在农村种地,是当时武平很多工作志(为公家工作的同志)的现状。 每年的农忙时节,联叔都会回到川坊,帮妻子收割稻子和插秧。在一帮同族堂兄弟中,父亲和联叔的关系特别好。虽然我父亲比他年长十几岁,但我记得每次他们从工作地和打工地回来,经常是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父亲去江西做木匠,也基本在联叔县城的宿舍住上一夜。当年,村里人进城,都会去找同村在城里工作的人。联叔在村里人缘好,认识他的人又多,他在百货公司宿舍的来客总是络绎不绝,这无形中增加了他很多负担。但联叔无怨无悔,乐呵呵地接待来自川坊的乡亲。 老照片:武平街心花园 对于今天的90后、00后而言,联叔他们的人生非常陌生。这代人出生、成长于困难时期,经历各种磨难,但他们始终保持坚韧、正直、善良、乐观的品格,热衷弘扬社会正能量,深信我们国家的美好明天。 我也在90年代初离开川坊在外学习和工作,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见到联叔的次数也不多。最后一次见他是在3年前的春分时节,我回乡扫墓。在武平县城,澄海兄找了几个在县城的川坊人雄,自然少不了联叔,我已几年不见他。当时我送了一本我新出的书给他,他很郑重地叫我签上名,说我们村真是出人才,还不少人出了书。川坊情结,自然流露。 在我写此文的时候,又是临近春分时节。远隔千里的家乡,已经是一场春雨一场暖。我想此时的川坊村,一定是绿意浓浓,烟雨缥缈。雪白的檵木花,鲜艳的杜鹃花,在开放生机,也在唤起离愁。命运无常,但生命都在季节中轮回。一个人的肉身会离开故乡,但一个人的品格可以留在故乡…… 联叔,走好! 本文作者林德荣系武平武东川坊人,现在广东省委宣传部工作。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8-16 02:31 , Processed in 0.23180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