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方新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八方新闻 首页 汽车资讯 查看内容

一位离职员工道出科力远巨亏内幕

评论: 0|来自: 中国汽车报

摘要: 湖南科力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力远)日前发布的财报显示,2016年科力远净利润亏损2.11亿元,这已经是其在主营业上连续亏损的第六个年头了。连年亏损仍一意孤行2016年度科力远主要财务数据及其同期比 ...

湖南科力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力远)日前发布的财报显示,2016年科力远净利润亏损2.11亿元,这已经是其在主营业上连续亏损的第六个年头了。

连年亏损仍一意孤行

2016年度科力远主要财务数据及其同期比较

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科力远营业收入整体增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呈现负增长,那么,收入的钱去哪了?

按照科力远在财报上的说法,钱都用来建设混合动力系统生产线了,并且在建项目大多处于投入阶段,还未收回成本。另外,公司产品尚在推广期,卖不上价也是其中一个原因。但这些说法似乎有些牵强,站不住脚。

业内普遍认为,科力远连年亏损与其在混动领域长期布局不无关系。就目前来看,混合动力汽车在国内基本上已经不具备生长环境。首先,自2013年起,混合动力汽车已不再享受政策补贴,国家对其支持力度明显降低;其次,混合动力汽车作为节能车而言,并不十分具有优势,如一些企业通过优化发动机、涡轮增压等不同的技术路线,最终可实现相差无几的节能效应;第三,也是导致我国混动汽车难以有突破性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即和纯电动汽车相比,燃油混动技术虽在国际上较为成熟,但基本上被丰田、本田等日系车企垄断,国内在该领域技术突破难度太大。也正因如此,混合动力汽车在国内市场售价和养护成本居高不下,很难形成竞争优势。

即便如此,科力远董事长钟发平仍多次在公开场合袒露支持混动的心声。他认为,国家强推纯电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既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更不符合市场规律,终有一天,国家的汽车产业战略还会回到混合动力的路线上来。一位业内人士称,正是钟发平的一意孤行,选择了与国家新能源汽车战略背道而驰的发展理念,才让科力远陷入如今的窘境。

巨亏内幕浮出水面

政策不支持,技术攻关难,消费者不买账……长安、一汽等车企在发展混动技术的路上纷纷掉头,为何科力远依然坚持不懈,即便连年亏损仍要继续投资?

一位在科力远就职多年的A先生向记者透露了一些内幕。

要不是我离职了,有些话我永远都不会说,也不能说。采访电话的另一边,A先生长舒了一口气,然而从整个谈话过程中,记者可以感受到A先生无论是对于科力远还是对于整个混动产业的发展都有很深厚的感情。

A先生向记者介绍,科力远所掌握的混动技术,和日系车企的差距非常悬殊。目前,丰田的混动技术已经发展到第四代,而科力远的混动技术仍停留在第一代。然而目前国内市场上,在混动系统制造方面,实力超过科力远的企业并不多。可见,国内混动技术与日系车企的差距之大。

谈到科力远在巨亏的情况下仍然扩大投资时,A先生的话中透露出些许无奈。没有一家企业会心甘情愿做赔本买卖,有的事情一旦做了,就很难回头。A先生说,这几年,国内有一些整车厂和科力远有过合作,但整车厂嫌混合动力汽车效益不好,索性就不玩了。(谈到这个问题时,A先生直接点出了吉利的名字。)

在A先生看来,目前国内很少有真正懂混动技术的专家,加上政策层面对待混动技术的态度以及混动汽车并不十分良好的使用体验都在制约着混动技术在国内的发展。作为企业,科力远也在尝试实现一些技术突破,力图扭亏为盈。

事实上,科力远已经出资在日本名古屋建立了研究院,聘请了部分从丰田汽车退休的研究员来攻克技术难关,但这样的方法仍有很大局限性。A先生说,由于日本研究员在技术上的谨慎和保守,科力远能否真正接触到日本核心混动技术还无法确定。

当然,除了A先生提到的原因,造成国内混动技术发展举步艰难的因素还有很多。但不可否认,科力远在巨亏下仍扩大投资,不仅是受外部因素牵制的结果,还有很多主动因素,比如一家企业的社会担当以及对混动技术未来前景的预判。无论原因何如,科力远在混动技术发展的道路上,都会走的愈加艰难。

温馨提示:
1、在网站里发表的新闻都来自网络,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网站的所有内容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连带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网站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5、通过任何手段和方法针对网站进行破坏,我们有权对其行为作出处理。并保留进一步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8-23 13:29 , Processed in 0.39100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