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谁是杀死一个书店的凶手刷屏,让人们把目光投向北京南锣鼓巷的一家书店。 店家讲述称,政府告知,书店门口要求封闭,原因是影响市容,书店厄运终于来临。 超乎互联网的平均反转周期,就在晚间,题为谁TM有空杀死这家进后院要收100块钱的书店的反驳文章就横空出世。作者指出,书店设置至少买一本书的消费门槛,以及100元的付费阅读区;凶手一文是博取同情,掩盖关键事实,故意把门口封闭模糊成关门,甚至还存在私自加盖二楼的情况。 两相对比来看,凶手一文抒情化的笔法更重,情感陈述多于事实表达,所以在短时间俘获不少人的同情心。 但也正因如此,第二篇有理有据的质疑,才显得直击要害。反驳文章指出,朴道草堂书店有两道门,正门是开墙打洞凿出来的,侧门才是原大门。店家掩盖关键事实,是因为担心封堵正门后,作为100元付费区入口的侧门,得改成大门免费开放。 其实这也属于诛心之论,就算大门封堵,店内结构改造并非难事。在这点上做文章,何尝不是把书店往商业味太重的方向上诱导? 如果要持公允而论的话,焦点问题是,此次被整治拆墙打洞波及的朴道草堂书店,是否存在大门违建的问题?以及,加盖二楼,是否属实,是否合法? 事实上,已有媒体调查显示,此次是对南锣鼓巷各胡同沿线综合整治,违规开墙打洞在重点打击之列。朴道草堂书店违规,基本坐实,整治合乎法理。 从执法公平的角度看,的确不能因为书店的文艺气息和小资情调,就网开一面,将其与布满油烟的苍蝇馆子分而治之。 顷世界读书日,围绕书店生此风波,并引发诸多联想,其间的同情,更多是实体书店这种知识和思想领地逐渐边缘化所致。 书店遭遇的生存挤压,有数字时代阅读习惯改变的因素,也有习惯之外的种种原因,不过它肯定是焦虑所在。所以,店家掩盖了信息,但也谈不上是恶意的欺骗,店主说就是不想关,无非是在偌大的城市里,持续保有这方知识的源头活水。 另外多说一句,付费阅读这种指控,就没必要拿出来说了。市抄济时代,交易自由,买卖自主,谁也没强制谁。而且运营的成本在那里,只要明码标价,书店的付费区入场价设置为1000元,也没问题。一方面对阅读如饥似渴,一方面又对知识的营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敌意。那不叫对知识的真爱,那叫叶公好龙。 □熊志(媒体人) 同题评论 既要保持胡同风貌也要书香流淌 22日,一篇名为谁是杀死一个书店的凶手的文章在微博、微信圈流传,甚至引发了偌大的北京城,为什么容不下南锣鼓巷里的一家小书店的质疑。 事实究竟如何?其实,店家文章的开头就给出了结论:4月21日,政府告知,书店门口要求封闭,原因是影响市容。我们所持的所有营业执照及许可证被指无任何作用。书店厄运终于来临。 从公号发布的图文中,有些事实的确是被模糊掉了。街道办事处要求书店关的是擅自开墙打洞形成的现代门(按规划,其实是一个高窗),与书店的正门无关,与书店的正常经营亦无牵涉,更谈不上是政府要关闭甚至是杀死书店。 在数字阅读时代,实体书店受到的冲击是事实。因此,每个坚守着的实体书店,都被视作是一个城市的温暖;每个坚守着的书店人,都被看作是一个城市的良心。在人流熙攘的南锣鼓巷,能够为爱书的人守住一份静谧,书店的经营者应该是个喜好书香、胸有情怀的爱书人,也应该是一个得到社会敬重的文化达人。 不过稍显遗憾的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依法依规处理违章建设面前,书店主人有些慌,甚至有些任性地宣示:你不让我开墙建门,我就关闭书店。如果书店真的就此不开了,那么杀死它的,其实就是它的主人。我们谁也不愿意看到这一幕的发生。 目前,北京城六区都在进行以十无为目标、十有为抓手的百街千巷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既是为了城市的未来,也是对以前在城市管理方面消极作为的一种纠正。治理开墙打洞,只是其中一项工作。具体到南锣鼓地区而言,大量的开墙打洞伤了地区的历史风貌,伤了地区的环境秩序,伤了胡同的安静与邻里的和睦。因此,治理胡同里的开墙打洞,相当于是给胡同刮骨疗伤,涉及当事居民、社会单位的切身利益,就像书店所引起的波澜一样,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也需要更细致深入地把政策讲清楚,消解质疑。 城市需要书店的温暖,但是城市治理也不能放纵违建。主人对书店的疼惜,世人皆可体认;社会对书店延续的期待,相信书店主人从沸沸扬扬中会有感知。城市就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美好,我们有理由期待在南锣鼓巷实现一种双赢:胡同保持着独特的风貌,书香依然在庭院中流淌。 □江南一木(学者)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8-25 06:28 , Processed in 0.04362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