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学生们都爱借什么书读?来自清北复交的年度阅读报告
最近,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等各大高校图书馆陆续公布了该校学生的年度阅读报告,推出了各种借阅排行榜。比起过去,在数据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一份份准确详实的榜单让人能更加精准把握趋势。大学生们最爱借阅什么书?所借图书和我们刻板印象中学校的文化氛围有什么关系?除了横向对比,单看一所学校,拉开时间长度之后,学生们所借图书随着时间的变迁,又有什么新变化?
清华大学:最爱金庸
从借阅情况来看,以理工科见长的清华大学显示出极为不同的一面。
2015年外借排行总榜单TOP10
1.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借阅次数:463次)
2.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借阅次数:425次)
3.天龙八部(作者:金庸/借阅次数:242次)
4.数学分析习题集题解(作者:吉米多维奇/借阅次数:216次)
5.冰与火之歌·卷五:魔龙的狂舞(作者:乔治·R.R.马丁/借阅次数:194次)
6.三体(作者:刘慈欣/借阅次数:191次)
7.倚天屠龙记(作者:金庸/借阅次数:178次)
8.射雕英雄传(作者:金庸/借阅次数:170次)
9.神雕侠侣(作者:金庸/借阅次数:150次)
10.德川家康(作者:山冈庄八/借阅次数:149次)
2015年与2016年,清华大学图书总阅览排行榜中,位居前十的都只有一本数学分析习题集题解属于理科范畴。为何不是其他理工科书籍脱颖而出,而是这本习题集能够挤入前十?或许和整个学校理工科学生居多,且数学分析作为多数理工科同学的公共基次有关。
如果给总榜做更加细致的区分,可以发现,文学类书籍,特别是市面上的文学畅销书制霸榜单,平凡的世界、三体、解忧杂货店以及金庸的武侠系列作品屡屡上榜,历史类次之,哲学类书籍鲜少入榜。
从时间轴线来看,2015年,借阅榜第一名为平凡的世界,外借次数达463次之多,到了2016年,该书跌至第四名,仅外借196次。明朝那些事儿从原来的第二名,再度回归榜首,以339次的借阅数夺魁。在这其中,“人”的作用可圈可点,毕竟2015年,平凡的世界作为清华校长钦点的书目,随录取通知书一通寄送给新生,部分院系还要求学生在军训期间,就平凡的世界撰写读后感,颇有“楚王好细腰”之味。
综观全榜,金庸作品是清华学子最爱借阅的一类图书,前15名中,有5本金庸小说,合计借阅次数达775次,天龙八部被借阅197次,位居总榜第三。如果单看武侠类小说,这份榜单里唯有金庸作品能闯入前50,20世纪后期百花齐放的武侠小说中,金、古、梁、温、黄只有“金”强势依然。
北京大学:指定教参书热度榜值得关注
在清华隔壁的北大园里,学生热衷借阅的图书呈现全然不同的风貌。
北大学生热衷借阅的图书中,社科类书籍更胜一筹,占据半壁江山。在2016年北大图书借阅榜上,心理学与生活、叫魂、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自杀论、人的发展进入前十名。和清华学子不同,前十名里,不曾出现数学分析习题集题解,倒是有两本哲学、社科经典作品上榜,分别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另一方面,北大阅读报告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指定教参书热度排行榜。一系列写满中文字,连起来却看不懂在说什么的中文社科书组成这份榜单,这也反映出北大学子较强的社科作品阅读能力。十本书中,国史大纲、社会研究方法教程、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四本书由中国学者写就。其余六本,出自托克维尔、沃勒斯坦、涂尔干、韦伯、弗兰克等欧美知名学者之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中国社科研究正接受着欧美理论的深刻影响。
从北大图书馆电子书籍的使用量上,我们能够更加确认这一认识。2016年,在“书苑”电子平台上访问量高居前十的大多是政治、经济学专著,既有访问量高达879次的非正式制度论,也有542次的新卖桔者言;而在“读秀”平台上,集中了学术性较强的文本,如胡风评论集、中国文化的出路;“读在燕园”平台则更像是小说、艺术的聚集地,有高达2193次点击量的骡子和金子,也有1250阅读量的欧洲文化入门。
复旦大学:更偏爱本校学者著作
同样以文理学科见长的复旦,在借阅类型上与北大较为相似,特别是文科图书榜方面,一系列“写满中文字连着却读不懂”的图书名列前茅。
2015年,复旦大学图书馆的“年度受推崇榜单”按照文科、理科、医科、非专业书籍及电子期刊的分类方法,每个分类下借阅量第一的图书分别是西方哲学原著蚜、微积分学教程、人体解剖彩色图谱、心理学与生活和自然。文科图书榜中,紧随西方哲学原著蚜之后的,是王小波全集、正义论、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第二性。
2016年的年度受推崇榜单
2016年的细分榜单
2016年的榜单做了更详细的区分,分别开列文学类、史学类、政治法律类、社会科学类、哲学类、理科类等图书。在文学类借阅榜中,有大众熟悉的张爱玲文集、鲁迅全集以及冰与火之歌,也有学术色彩浓厚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先秦汉南北朝诗。社科类图书从经典理论到研究方法都有涉及,从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篇到汉密尔顿的应用STATA做统计分析,再到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和北大相同,名列社科类图书前十的作品中,七本作品出自欧美学者之手,在这其中,也仅有1本为德国学者写作,其余均为美国学者大作。
榜单名目繁多,但相通之处在于复旦学子似乎更偏爱本校学者著作。哲学类中,俞吾金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占据榜首。文学类中,王运熙、朱东润作品常年名列前茅。政法类中,毕业于复旦法律系的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也占据一席之地,所谓“薪火相传”,大抵如此。
不过,在复旦大学的借阅榜中,最大的亮点当数法国女性主义学者波伏娃的经典作品第二性。在清华、北大和交大的借阅榜中,这本书难以入榜,而在复旦,第二性位列政治法律类图书的第一名,或许宽容多元的校风更能激发学子对社会性别分工的思考。
在复旦学子最想阅读的图书榜中,人类简史则代替了追风筝的人。对于学术性更强的电子期刊,JACS、ADVANCED MATERIALS则取代了Cell和PNAS。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书下载量是纸质书借阅量的十倍
上海交通大学的图书借阅榜则呈现强烈的理工科趣味,虽然明朝那些事儿、人类简史等通俗历史读物也位居前列,但紧随其后的就是一系列诸如Python基础教程、硅谷之谜等数据类、工具类书籍。这其中,明朝那些事儿以绝对性优势碾压后续图书,借阅次数达415次,而位居第二名的罗马人的故事仅被借阅112次。交大学子似乎还特别关注逻辑思维的训练,金字塔原理、学会提问等书籍的预约、借阅次数也不在少数。
与此同时,交大的电子资源建设也走在前列。2016年,交大全校师生电子图书下载量已近纸质图书借阅量的十倍。在20多万次的检索之中,稳居前三的是Python、matlab、数据与建模,展现出极大的理工特色。
图片均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官方微信公号
交大学子在闲暇之余,也十分欢迎畅销通俗小说,三体、解忧杂货店等作品被频繁借阅。
综合清北复交四校来看,我们能够有许多新趣的发现:不论是以人文社科见长还是以理工农医见长,文学、历史、社会学类书籍是四校借阅榜中最重要的部分。不过这之中也有鲜明的差异,以理工科见长的学校中,偏好借阅通俗、畅销的人文社科图书,而以文科见长的学校,所借人文社科类的书籍,就阅读难度而言更为困难。同时,欧美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在这些研究领域中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当代青年学子承续这一学术脉络,在中国或许会结出不同的思想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