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方新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八方新闻 首页 财经新闻 查看内容

银行紧缩首套房贷背后:融资成本上升 利率打折要亏损

评论: 0|来自: 证券时报

摘要: 帮助刚需实现卓梦,能稳定楼市,也是银行其他衍生业务的来源,更是内需的助燃剂。4月以来,北上广深纷纷调高首套房贷利率,深圳首套房贷利率已从原来基准利率的九折上调至九五折,北京、广州干脆上调 ...

[摘要]帮助刚需实现卓梦,能稳定楼市,也是银行其他衍生业务的来源,更是内需的助燃剂。

4月以来,北上广深纷纷调高首套房贷利率,深圳首套房贷利率已从原来基准利率的九折上调至九五折,北京、广州干脆上调至基准利率,而一年前,首套房贷普遍可享受八五折优惠。融360最新报告显示,除一线城市外,重庆、福州、苏州、厦门、南昌、宁波等二线城市也纷纷上调首套房贷利率。

有媒体称其为控制资产泡沫的定向加息。但是,背后真实原因却是,金融机构被迫去杠杆,融资成本全面走高,首套房不赚钱了。2月以来,央行缩短放长,货币市场利率上浮,10年期国债和3A级企业债收益率分别上升80和160个基点。当前,40%的新增信贷定价间接挂钩货币市场利率或国债利率。

另外,银行资金来源今非昔比,不受地域和分支机构限制的同业和理财,大有取代存款之势。但是,3月末至4月初,银监会连发十道监管令箭,银行MPA首次大考,目标直指同业和理财乱象,打击加杠杆和套利行为。由此,融资渠道受限、规模直减,融资成本全面提升。尽管首套房贷的安全边际高,但此时收益与融资成本趋于倒挂,首当其冲就成了被砍掉的对象。

目前,首套房贷即便执行基准利率,也只有4.90%,4月末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已上升至4.33%,扣除员工成本后,收益基本能匹配成本。但是,防范金融风险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看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架势,金融去杠杆的力度一浪高过一浪,银行负债端(如吸收同业负债、发行表外理财)和资产端(如同业拆出、资管计划等)要同步收缩,也就是所谓的缩表,这个过程才开始。

银行缩表意味着钱荒,资产与负债两端都荒。这一幕2013年6月也发生过,原理如出一辙。因此,融资成本还会上升。按照这一趋势,首套房贷利率打折多半要亏损。于是,曾经作为优质资产而被抢的香饽饽,一夜之间就变成了鸡肋。首先是调减利率折扣优惠,然后是拉长贷款发放周期,或搭售理财产品,变相提高利率,或以隐性门槛(仅VIP客户享受优惠)拒你于门外。

华夏时报报道,近期一些小银行按揭业务经理,已经转做抵押贷业务了。差别很大,抵押贷属于消费贷业务,利率一般要上浮20%~30%。虽名为消费或短时周转,但多数用来买房子。如果你打电话咨询按揭贷款,客户经理会委婉地告诉你,银行资金紧张,建议你申请抵押消费贷。

我国金融制度之落后,多年来未有改观,特别是房贷制度,或许是楼市大起大落的罪魁祸首。本来,支持首套房的优惠要长期坚持,不能因调控而变。特别是房价高企的今天,房贷利率上调对新市民、大学毕业生等刚需的影响蛮大。新一轮调控已形成高压态势,政策步调一致,泥沙俱下,楼市回调。但是,这也刚好是置业时机,特别是对久旱逢甘的刚需,更是如此。

但是,唯利是图的银行,打着调控的旗号明修栈道,实则暗度陈仓地盘算着自己赚几个点的信九。长期利率管制下,银行左手拿着利率接近通胀的存款,右手加成后就贷出去了,或提高点数后拆给其他银行,躺着也赚钱。它们完全忘记了,应该反哺老百姓(43.950, -0.13, -0.29%)买房。刚需融资受挫,调控高压下楼市更暗淡,这也为未来松绑调控和货币,促成又一轮暴涨埋下了祸根。

近年来,国家屡屡强调要支持首套房购置需求,支持合理需求,但每到调控降临后,为贯彻调控,便利操作,孩子和洗脚水就一起被倒掉了。刚需是楼市的稳定器,他们融资需求更强烈,卓消费更渴望,任何时候都应支持。帮助刚需实现卓梦,能稳定楼市,也是银行其他衍生业务的来源,更是内需的助燃剂。可惜,这些都被银行的短视抹杀了。

(作者供职于深圳房地产研究中心)

温馨提示:
1、在网站里发表的新闻都来自网络,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网站的所有内容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连带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网站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5、通过任何手段和方法针对网站进行破坏,我们有权对其行为作出处理。并保留进一步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8-14 02:47 , Processed in 0.08286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