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王永国向自发来参观的当地居民介绍砖瓦背后的历史。 (记者 海冰 摄) 图为文字砖是历史变迁的有力物证。 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夕,记者专程前往丹江口,采访正在筹建的均州城、郧阳府城砖瓦博物馆和民间收藏人士王永国。 王永国与他一砖一瓦的故事让人感动!两座古城淹没于水中,但历史不容遗忘。我们将两座古城的代表性砖瓦集中到了一起,准备办砖瓦博物馆,就是为了给历史留下些记忆,给子孙后代保留些乡愁!14日,王永国向自发前来参观的群众热情讲解。 现年70岁的王永国,晚年谢绝赴京带孙子,留守丹江口,是因一件事——打捞被水淹没的均州郧县文化遗存。 施工现场抢回老砖瓦 郧县是我的故乡,均州是我的第二故乡。王永国说,上世纪60年代,因修建丹江口大坝两地没于水中。随后,均州城演变成丹江口市,郧阳城演化成郧县,后又更名为郧阳区。两座古城被淹了,但历史没有淹,文化还存在,砖瓦还存在。王永国称,均州城和郧阳府城被淹前,部分城墙砖被扒下来,成为新建楼房的材料。后来,这些老砖瓦不再作为建筑材料,逐渐被拆毁、遗弃。 王永国说,这些城砖一块几十斤重,先辈费好大劲才做出来的,他看着心疼。五六年前,王永国开始大量搜集老砖瓦,他四处打听,哪里拆下老砖瓦,尤其是有文字或有纹饰的,他就不惜代价将其收购回来,几吨重的大车,曾装满三四车。 一批明代官砖文字砖,他连夜雇人冒雨抢救出来,第二天,开发商就开始动工了。还有几次,推土机都进了施工现场,他闻讯赶来收购一批老砖瓦。我不抢救,它们就到地脚底下,变成废物了! 3万余块老砖瓦盼望有个家 5000多块明洪武年间的均州城墙砖,5000多块明成化年间郧阳府城墙砖,被王永国一块一块地找回来。其中包括大量文字砖,如,一批明洪武十六年均州城墙文字砖、百余块有官砖字样的明成化十二年郧阳府城墙砖、七八十块有古麇城字样的清代郧阳府城墙砖等。此外,他搜集了不少散落民间的古瓦,如,大批明永乐年间均州净乐宫的大殿瓦、明代武当山玉虚宫、遇真宫的文字瓦板瓦琉璃筒瓦及龙凤纹滴水等。 这些散落各地的老砖瓦,被王永国搜集整理后,准备在丹江口市右岸均州老街筹建均州城、郧阳府城砖瓦博物馆。目前,3万余件实物,初步分四大展区陈列,具体为主题馆、均州瓦类馆、郧阳府文字砖类馆、均郧城墙砖馆。其中,明代武当圣旨碑帽、清代均州圣旨碑帽等,被王永国视为镇馆之宝。 中国城墙家族的重要一员 王永国曾供职于一家企业,致力于均州历史及地方文化研究,已近20年。 通过对收藏的砖瓦实物研究,王永国发现,均州城砖块头较大,其中最大规格为一块重约60斤。这在明城墙砖中并不多见,均州城砖堪称是中国现有各地城墙中重量最重、体量最大的。 大量翻阅地方志书、文献,王永国对均州古城了如指掌。他称,均州古城曾是雄踞汉江中上游的重要城池,六百年来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乱和洪水的洗礼,依旧稳如泰山,岿然不动,有铁打的均州之称。而其坚固的城墙,无疑是其被称为铁打的均州的原因之一。 大量有文字的郧阳城城砖,则在无声诉说着郧阳城的变迁。王永国说,郧阳城曾经只有土墙,明成化十二年,大规模兴建郧阳府城,并烧造了大批官砖文字砖作为城墙砖。这些文字砖记载有烧制年代、窑厂名号、监造人等信息,可见官方对其重视。清同治六年修补郧阳府城墙,又专门烧制了一批古麇城文字砖,其中古麇城三字被认为是当地古代方国的名字。 搜集老砖瓦,王永国投入大量资金,内外债都欠的有,对此,老人不太愿意多讲。他只是呼吁,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目前加入申报队伍的有6省8城,包括江苏南京城墙、陕西西安城墙、浙江临海台州府城墙及我剩州城墙、襄阳城墙等。均州城墙和郧阳府城墙,虽已沉入水中,但也是中国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被遗忘!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8-28 22:48 , Processed in 0.04624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