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部分一线城市疏解人口和房市限购信号明确的同时,一些重点省会城市的户口变得更有分量,宽松的户籍政策成为这些城市抢夺人才的政策砝码。 一条武汉本地新闻引起了坊间的注意:今年武汉有约10.3万名小学新生入学,是8年内入学人数最多的一年。这意味着武汉的年轻人在增加。 户口政策也为年轻人落户提供利好。5月22日,武汉户籍新政实施,18项户口迁移政策调整。早在2014年,武汉市即提出了全国省会城市最宽松落户政策的口号。 西安、长沙、郑州等地近期也均推出了宽松的省会落户政策。从2014年全国户籍制度改革开始以来,多地已经主动落实差异化落户政策,希望通过户籍改革与吸引人才相结合,调整户籍人口的结构。 截止到2017年,多地户改政策相继落实,以武汉为例,落户政策在不断放宽。在2017年部分一线城市疏解人口和房市信号明确的同时,这些重点省会城市的户口变得更有分量,宽松的户籍政策成为这些城市抢夺人才的政策砝码。 部分城市落户政策放宽 一个户口指标5万,你还要么?5月23日,武汉某房地产中介告诉从北京回武汉创业的邓方(化名)。 2017年上半年,他一直在看房子,因为没有武汉户口,也没有缴足两年社保,邓方目前没有购房资格。对于向他推销户口的各路人士,他动了心,但又担心被骗。 5月22日,武汉市公安局实施新的户籍迁移政策,进一步对各类人才落户武汉敞开大门。武汉提出降低招才揽仕门槛,调整和完善了18项户口迁移政策。 其中新规明确降低了大学毕业生的落户门槛:毕业3年内在武汉就业创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无须买房,只需提交相关材料,即可申请落户;博士、硕士人员则可直接落户。 邓方因此拒绝了5万弄户口的中介。 武汉官方表示,户改主要是为了服务经济发展,广揽创新创业人才,合理引导人口转移。武汉制定了控制中心城区人口规模,适度放开开发区和新城区落户限制的基本原则。 2017年4月15日,武汉启动了高校毕业生落户新政策,一个月时间,武汉市共受理4100余人,其中已办理落户1600余人。通过窗口、网络和电话进行政策咨询的高达6.5万余人次。 留人才和抢人才 最新的户籍新政,是武汉在留踪万大学生人才战略指导下发布的。 2017年2月,武汉正式提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3月,武汉推出专项政策解决留汉大学生卓难问题;5月,再次出台户口迁移办理工作规定,大学生落户武汉几乎零门槛。 2017年4月,武汉正式成立招才局,将招才引智列为一把手工程,并聘请陈东升、雷军等16位知名企业家为招才顾问和招才大使。 武汉一直有大学之城的称号,长期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人才来源地。另一个跟武汉类似的高校聚集的省会城市西安,也在今年初对部分户籍准入条件做出重大调整,具体可概括为三放四降。 三放就是放开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落户限制、放宽设立单位集体户口条件、放宽对用人单位的概念界定;四降就是降低技能人才落户条件、降低投资纳税落户条件、降低买房入户条件、降低长期在西安市区就业并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人员的社保缴费年限。 南京也在4月发布人才安居办法,出台卓新政,提出力保16万人才安居乐业,主要面向符合条件的大学毕业生和园区内新就业人员。此外,广东东莞、珠海等地都发布了类似抢人政策。 这些城市留才引才的政策包括提供公租房、放宽户籍政策等。除了留住大学生,很多城市还在全球揽才,特别是吸引部分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外溢的、愿意回到这些重点城市创业、工作的人士。 吸引人才政策的效果较为显著。2009年至2016年间的统计年鉴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武汉净流入人口快速增长,从2009年的74.45万人增至2016年242.78万人。2016年净流入人口约为2009年的3倍余。 宜居和发展潜力因素 受关注 这些留下的大学生,以及从一线城市回流的人才,其生活状态如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多名从一线城市回到武汉的年轻互联网行业人士,他们反馈最大的问题是不好找到合适的岗位,其次是工资较低,但是也并不想回到一线城市。 一份由某互联网招聘平台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在武汉进行招聘的互联网公司数量为1051家,而北京有16200家。2015年进行招聘的互联网公司数量的城市排名中,武汉排名全国第七,位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之后,和南京基本持平。 报告选取了产品、运营、设计师、Java工程师和安卓工程师五个岗位,对比北京和武汉。可以看出,武汉互联网行业主要职位薪资都远远低于北京,以安卓工程师为例,北京的平均薪资几乎是武汉的两倍。 刚从北京回武汉一个月的某985高校毕业生张海(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在北京做互联网运营岗位,眼看户口和买房无望,想着回武汉早日安家置业,但现在却处于失业状态。 此前张海找了一份武汉本土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工作,最近公司已发不出工资。现在他准备考虑投简历竞聘当地一家央企的行政类岗位。 另一位回武汉工作3年的武大毕业生王君(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从北京中关村某互联网公司回武汉,现在一家武汉本地的国企做宣传工作。 王君说,他现在的单位跟之前的互联网公司完全是不同气质。二线城市的工作机会仍然集中在国企、央企,武汉的民营企业待遇高的不多,央企福利工资待遇好一些。 地方小互联网公司 坑多 ,而且工资低。张海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们都表露,曾有再回北京的想法。但不敢回,不想再漂了。王君说,他已经在武汉买房,这里更适合生活,另外他看好武汉未来的发展潜力,武汉的互联网科技产业发展才刚刚开始。 作者:周慧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8-6 18:21 , Processed in 0.181900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