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的孩子同读没外教的幼儿园,这所谓的中产鄙视链背后,是一种出身焦虑。为摆脱这种焦虑,很多家长不得不用消费行为来定义自己的新身份。 最近,有媒体以中产阶级之名,报道了一种现象:有些家长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同读没外教的幼儿园。有家长感慨,原来英文不仅仅是一项基本技能,而且已经成为孩子之间区分阶层的一大标准。 这和上次成都的一些家长每年花费4万元让孩子上国学班是一个道理。学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花钱上补习班这件事本身。在有些家长那里,这已经变成区分阶层的一个标志:我舍得花钱,我花得起,这让我和你不同。 很多人都在通过这样的消费行为,来定义自己的身份。读私立学校的,比公立学校自豪;开奔驰的,可以鄙视开桑塔纳 的;到国外旅游的,瞧不起去大理丽江的。媒体捕捉到的这个小朋友拒绝没有英文名的伙伴的故事,当然是一个略微极端的案例,但类似的或者更轻微的鄙视,却时时刻刻发生着。 这种鄙视,与其说是故意伤害别人,还不如说是自己奋力向上爬升时的一种下意识行为。 无论是成都小区竞争学区房,还是这次小朋友拒绝和没有英文名的一起玩,都反映了一些家庭在教育领域的焦虑,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教育类话题成为社会核心议题,本身就是这些家庭社会能见度的一个标志。更精英的阶层(上层)以及真正的底层,都不会为孩子读书焦虑到如此程度。 一些家长习惯把自己此生的竞争,延续到下一代身上。把孩子与自己捆绑在一起,希望他能在自己的阶层上更进一步。自己要跑赢房价、跑赢CPI,而孩子则要在起跑线上就开始冲刺,典型如报道中所称,要赢在子宫里。 某种程度上,这也反映出这些家长对自己出身的不满和恐慌。 这样的新闻越来越多,当然会让人感到悲哀,但这也是一些新富裕起来的家庭自身特点决定的。作为一个新兴群体,它一直是被定义的。被地产商定义,被汽车商定义,在更大的背景下,被城市化进程所定义。 作为大城市中新崛起的个体,这些家庭要努力寻找自己的共同体是相当困难的道路。每个人获得眼前的地位,都是通过激烈的竞争才达到的,他首先会把同类看成是一个竞争者来警惕,而不是相互照顾的利益共同体。 只是,不和没有英文名的孩子做朋友,这样的心态,还能交到真朋友吗?如果眼睛只会一味向上看,注定也会迷失。 这就是一些新富裕起来的家庭的命运。他们注定会忧郁,自我怀疑,有时候还会被嘲笑。但是不管如何,这都是我们社会中新兴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未来,同样也关乎这个社会的未来。 张丰(媒体人)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8-27 01:43 , Processed in 0.04363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