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出现了“共享睡眠舱”服务,半小时6元,里面有恒温空调、戌扇、Wi-Fi、插座等设备。据悉,这种“共享睡眠舱”需要扫码才能进入,关起舱门自动锁紧。
所谓“共享睡眠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此前被围观的“胶囊公寓”,实际上更像是迷你型出租房,甚至可以说是群租房的翻版,只不过傍上了“共享”概念而已,当然硬件和软件明显升级。不少网友跟帖表达出欢迎和期待,不过其潜藏的诸多风险显然更有必要提防。 首要的当然是安全风险,从图片来看,这种面积相当“精致”的共享睡眠舱,属于全封闭的设计,用户扫码进出,万一出现火险或突发其他意外,租住者能够且方便及时应对、逃生么?倘若人身安全得不到可靠保障,如何能够让人睡得安稳? 再者是道德、法律风险。共享睡眠舱是否对入住者身份、性别等做出限制,倘若只要扫码就可顺利进入,而没有相应的前置性条件加以规范,难免出现男女混字面,甚至让极个别别有用心者有机可乘,潜在风险不容低估。 同时,可能存在的卫生、疫情隐患也不容忽视。虽说结束入住后舱内会自动开始紫外线消毒,但封闭的环境、不设防的入住,入住者的流动性强,以及免费提供的太空毯、一次性床单等,能否确保卫生、安全,显然是个不能忽视的现实课题。 共享睡眠舱固然新鲜,给加班族午睡、过夜创造了便利,但“睡客”显然有必要悠着点儿。而其区别于其他外在消费品共享的特殊性,更提醒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跟进,最大限度确保风险可控。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8-22 20:56 , Processed in 0.04464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