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细致一些、心思细腻一些,因地制宜引入产业,才能帮老乡找到更多致富门路 朝阳透过晨曦洒在金灿灿的油菜花上,一层薄的雾霭在山间飘荡。往年这时,湖南省衡阳县三湖镇村民王延会的儿子儿媳都已外出务工,老人只能独自在家。务工、务农、照顾家庭,村民很难兼顾。 这个春天,家门口扶贫车间响起了机器轰鸣声,王延会的烦恼消失了。 三湖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产业匮乏,发展后劲不足。这些年,靠着多项政策的支持,全镇已经整体脱贫。但在乡村振兴路上,如果没有稳定的产业支撑,增收致富很难长久。为此,三湖镇党委书记熊国样一度很发愁。 没有产业支撑,一些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就没有家门口的工作。熊国样发动党员和镇里在外务工的能人,多方联系相关企业来投资设厂。可三湖镇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一些企业家知道后并没有行动。 碰了壁的熊国样不甘心,静下心来多方找原因。一次入户走访,他发现檀山村有农户在家做一些手工活,主要是加工电子元件。原来是浙江一家电机公司将产品原料发过来,农户居家加工后再返还,有的村民每月能赚上千元。 如果邀请他们到村里设厂呢?不仅有利于企业降本增效,也可以吸收更多村民就业。熊国样顿时眼前一亮。他积极与企业沟通,同时帮助解决扶贫车间选址、场地租用、水电等问题,扶贫车间去年顺利落地。 为了让大家安心务工,在熊国样的建议下,扶贫车间采取灵活就业的方式,村民既可以在工厂上班,也可以居家完成工作任务。龟石村的王立兵由于身体残疾,一直没有合适的工作。去年9月,村干部通知他来扶贫车间上班。现在王立兵吃准在厂里,月薪4000元左右。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赚钱,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他逢人便激动地说。 村民逐渐富起来后,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乡镇干部的协调下,扶贫车间配套的培训室、员工食堂、宿舍、医务室、文化广场正在逐步完善。让村民有事做、有钱赚,小小的扶贫车间解决了就近就业增收的难题,成了家门口的幸福车间,让乡亲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干部工作细致一些、心思细腻一些,因地制宜引入产业,做好服务与保障,加强组织与引导,才能帮老乡找到更多致富门路。 (作者为中国扶贫网编辑)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7-10 14:57 , Processed in 0.07685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