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电 (记者薛天、邵瑞、张晨俊)未来的建筑会是什么样子?好的建筑,和人之间该建立起怎样的联系?这是学生时代的杨斌时常考虑的问题。 2003年,在天津大学硕士毕业后,杨斌来到丹麦技术大学、美国伯克利大学深造,博士后毕业,又获得瑞典于默奥大学终身教职。2018年,他放弃瑞典的工作,选择回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我的研究方向已经从建筑室内环境与节能、传统的建筑暖通空调技术,向智能建筑、智慧建筑延展。杨斌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北欧室内环境与能源国际研究中心实验室的专家团队有一半来自北欧多所名校,这些学校每年都会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开展深层次的科研交流,杨斌是二者之间的纽带。 最开始选择去丹麦技术大学留学,是看中了这所学校业界领先的建筑室内环境营造专业。杨斌说。 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人们对建筑的通风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杨斌的实验室里,正进行相关的模拟测试。他和团队尝试通过向单个人员送风,在不改变体感温度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确保输送的空气纯净,避免簿通过空气传播。 杨斌介绍,回国后,他将科研方向更多地集中在智能化智慧化室内环境营造上;在学科设置上,更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互动。我正在做的一些交叉学科,是把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视频图像处理等AI技术应用在智能建筑中。 随着科技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需求会越来越高。未来,拥有多种传感器的建筑相当于拥有眼睛、鼻子、耳朵、嘴巴,不仅可以做到‘耳聪目明’,还可以结合处理器和先进的算法,做到‘察言观色’,让居住者享受适宜的服务,同时最大限度优化能耗。杨斌描绘道。 目前,杨斌正在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多媒体实验室、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计算机视觉实验室进行合作,对建筑内的无接触传感进行功能提升。在他的设想里,通过摄像头、麦克风、红外线传感器、气味捕捉器等一系列传感器,建筑物可以对室内环境的各项指标进行调整。 以后就不会再出现会议室空了、空调还开着的情况。建筑可以根据室内人员的多少,人体热量的总反馈,因人而异地调节室内的温度、湿度。杨斌进一步解释说,冷暖空调和通风送风装置占据了建筑能耗的五成以上,远高于照明和电子设备耗能。如果建筑有了‘自动按需调节功能’,建筑能耗将大幅下降。 杨斌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稳定,城市化发展空间大,是全球建筑科研工作者最好的舞台。同时,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也让杨斌看到希望:农村建筑室内环境的提升、改造,也都是我未来的研究方向。 下一步,杨斌希望眷将他的研究引入到更多具体嘲中,让研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让耳聪目明察言观色的建筑和设施造福于人。 本资讯标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海归专家杨斌:让未来建筑学会察言观色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9-4 01:33 , Processed in 0.04708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