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在会场内外都会引发大家的热烈讨论。全国两会期间,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报客户端策划推出云端火塘会,以百姓问、代表委员议、专家谈的方式连线会场内外,本期围绕如何让非遗技艺助力乡村振兴,邀请基层群众、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线上线下同频共振。 云南作为民族文化大省,目前全省共有12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项目入选数位居全国第二,这些非遗项目很多都来自乡村,是云南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如何让紫陶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lsquo留住人、传下去&rsquo,焕发新的活力,带动当地经济再上新台阶?来自建水的紫陶技艺学徒徐萌婕在线下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对此,住滇全国政协委员田静线上解答:建议由文旅部门、教育部门协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在职业院校开设非遗专业,形成可供借鉴参考并具有普适性的实施方案。 通过职业院校传承非遗,首先解决非遗技艺的常态化和普及化,其次让当地的年轻人能在职业院校中多一门可选择的专业,获得一技之长,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能解决他们就业创业的问题,助力乡村振兴。田静说,这样既能实现以正规人才培养方式阻断非遗技艺流失,又为传承人在毕业生中盐出优秀弟子奠定基础。 云南省很多非遗项目是服务民生、惠及百姓的,有很高的文化附加值。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科学技术史硕士生导师曹茂认为,非遗技艺与文化的传承,不仅能让传承人有生存的资源,而且可以丰富和提升民间传统手工艺、乡村旅游等的人文精神内涵,成为地方文旅融合发展的名片,推动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 本报记者 赵婷婷 陆橙 黄芳 郑海燕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9-13 16:21 , Processed in 0.04633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