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 斑竹满园,制来数杆长枪,维持共产;红花遍地,训练三军大队,保障民权。这是镌刻在红十一军第三十二师成立旧址、安徽六安金寨县斑竹园镇朱氏祠大门两侧的一副楹联。初夏时节,鸟语花香,朱氏祠堂前的斑竹在风中轻轻摇曳。5月11日,记者踏上了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这片英雄地,切身体验红旅融合如何让老区的过去与现在血肉相连,对老区的生活与精神风貌又产生了何等深刻的影响! 作为豫东南地区第一支红军部队的诞生地,金寨斑竹园镇曾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里,7位开国将军、2000多名革命烈士载入史册,现存的30多处红色遗址成了不可复制的宝贵精神财富。 老区要变样,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斑竹园镇文化站站长李大维告诉记者,近年来,为了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斑竹园找到了红旅融合这条新路。 在斑竹园红色教育基地,记者见到了负责人阮怀军。2021年底,他从合肥来到斑竹园,接手了红色教育基地的运营工作。为闲置的校舍涂上迷彩,将既有的教室改造成营房,架子床上的被褥叠成豆腐块,报告厅里的桌椅摆得整整齐齐如今,斑竹园红色教育基地正静静迎候下一批驻训者。 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红旅融合的路子到底应该怎么走? 面对记者的提问,阮怀军的回答信心满满:虽然基地暂时受到了疫情影响,但红色研学培训作为未来文旅发展的大趋势从未改变。阮怀军的信心源自既往的数据自投入运营以来,斑竹园红色教育基地的军事夏令营、红色研学、国防教育等培训项目已累计吸引了200余批共5万余人。 今年,我们计划再改造一批&lsquo营房&rsquo,以满足不同培训人群的需求。隔着操场,阮怀军指着远处的一栋闲置校舍向记者表示。 除了红色教育基地,在斑竹园,2.5公里的红军栈道和75米的红军吊桥,贯穿于立夏节起义烈士纪念园、红十一军第三十二师成立旧址,共同构成了一条红色精品旅游线;先锋馆内,7位开国将军的先进事迹引领着游人走进那段远去的革命岁月;新建的红印·斑竹园小镇客厅则成了集中展示斑竹园红色历史的窗口&hellip&hellip 以红旅融合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进而改变老区山乡面貌发生在金寨斑竹园镇的故事,是大别山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的一帧剪影。而在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以党建引领红旅融合则成了当地发展的秘诀。 在独山,1.7公里的长街上坐落着全国罕见的苏维埃时期集党、政、军、文、教、司法于一体的县级机构旧址这里便是全国闻名的独山革命旧址群所在。 以前走在这条街上,抡一棍子下去,你都砸不到一个人。现在,我们已经有了160多家商铺了2徽将之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符凯笑着向记者介绍,这多亏了党员商户的示范带动作用。 2019年起,裕安区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打造了这条党建示范文旅特色街,其中就有5家党员经营店和10家党群共建店。凭借&lsquo党建引领&rsquo&lsquo党员承诺&rsquo等方式,党员经营户把街区诚信经营、餐饮安全、放心消费的品牌打出去了,来的客人也渐渐多起来。符凯说。据统计,2021年,独山镇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亿元。 红旅融合,为老区群众带来了更多工作机会,让老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那些生活在老区的老人、孩子又由谁来管,过得怎么样呢? 在金寨斑竹园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记者见到了工作人员柯静,她同时也是一名斑竹园志愿服务工作者,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在朱氏祠、立夏节起义纪念园等革命旧址为游客提供义务讲解服务。2020年4月初的一天,一名叫肖桂梅的妇女找到了柯静:柯同志,我会做鞋,能缝补,不知道能不能为镇里的老人们帮些忙。 太能啦!在柯静的组织策划下,一个名为温馨小布坊的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出现了。每周五下午,都会有志愿者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镇上的老人缝缝补补。两年过去,经过柯静不断招募,温馨小布坊志愿者也从1个人增加到了13个。 温馨小布坊花甲理发爱心早餐夕阳红艺术团&hellip&hellip志愿服务群体的一份份善意,化解了老区特殊群体的一个个困难。如今的斑竹园,已经拥有了助学支教、医疗健身、法律服务等10支志愿服务队伍,覆盖全镇10个村,参与成员过千人,而柯静本人也入选全国阳光工程优秀志愿者。 在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基因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奉献精神是老区群众与生俱来的B静说。 (本报记者 马荣瑞 丁一鸣 常 河)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9-15 03:06 , Processed in 0.04667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