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方新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八方新闻 首页 国内新闻 查看内容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这是辛付村,也是幸福村!

评论: 0|来自: 新华网

摘要: 新华社兰州5月18日电 题:这是辛付村,也是幸福村! 新华社记者马莎 200斤没问题!下午就发货。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土桥镇辛付村的一座温室大棚里,32岁的李珊珊挤在架豆丰收的一片绿意中,冲妻子付荷花大 ...

新华社兰州5月18日电 题:这是辛付村,也是幸福村!

新华社记者马莎

200斤没问题!下午就发货。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土桥镇辛付村的一座温室大棚里,32岁的李珊珊挤在架豆丰收的一片绿意中,冲妻子付荷花大声重复着刚刚电话里接到的订单。大棚门口,一袋袋新鲜采摘出来的架豆,被码得整整齐齐,准备运往周边的农贸市场。

  李珊珊与妻子付荷花在温室大棚里搬运刚刚采摘的架豆。 新华社记者马莎摄

一座座院落错落有致,一条条村道宽阔平坦,载着架豆的货车穿梭在像公园一样的辛付村里。忙完棚里的活,李珊珊又匆忙赶回家中,与老人商量新房客厅软装设计的扫尾工作。虽然忙得不亦乐乎,但他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灿烂的笑容。

临夏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平均海拔超过2200米,曾是我国深度贫困地区。2013年从湖北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李珊珊创过业、打过工,却都以失败告终。

那时候一心想着走出大山多闯闯,总觉得外面机会多。李珊珊表示,当时辛付村大多数年轻人的想法跟他一样。

2020年,经过村上干部和家人的反复劝说,李珊珊决定在而立之年拼一把,返回家乡种植大棚。我没有种植经验,但政府有技能培训。李珊珊打开手机,展示着辛付村日光温室指导交流群里的聊天内容。选种、育苗、施肥、采摘&hellip&hellip在群里,与种植相关的各类问题都能随时提问,专家都是&lsquo秒回&rsquo,这只是线上的,线下镇上农技站的专家们也会定期来给我们指导。

  李珊珊展示辛付村日光温室指导交流群。 新华社记者马莎摄

辛付村包村组长齐永霞介绍,近年来,辛付村大力发展现代高效设施农业,流转土地1300亩,建成高效节能温棚300座。通过集中经营、分散经营和农户自主经营的方式发展温棚蔬菜。目前,全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两年多的时间,李珊珊已经发展成村上的种植大户,经营着12座温室大棚,种植了架豆、西葫芦等蔬菜,每座大棚的年收入超过30000元。现在,周边一些老百姓到他家棚里打工,每人每月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让一部分人实现了就近就业。齐永霞说。

钱包鼓了,生活好了,辛付村老百姓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村子的颜值也越来越高。过年的时候亲戚来串门,都找不到我家在哪,变化太大了。李珊珊说。

  李珊珊带着两个孩子在新家小院玩耍。 新华社记者马莎摄

土桥镇党委书记鲁得强介绍,近年来,通过一系列人居环境提升项目的实施,辛付村已经初步实现了公园式秀美村庄的建设目标。我们通过埋设污水管道、改造厕所、安装路灯等一系列举措,积极统筹推进棚户区改造和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让老百姓能更好地安居乐业。

鲁得强说,如今的土桥镇一点都不土,辛付村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村。未来,我们要在持续大力发展种植产业的基础上,依托辛付村环境美、离城近等条件优势,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拓宽群众的致富渠道。

  这是无人机航拍的辛付村。 受访者供图

去年,李珊珊把老屋翻修了,装修正在扫尾。今年,他把两个儿子分别送到镇上的小学和幼儿园。苦尽甘来,李珊珊坦言,从未想过辛苦付出换来的幸福生活如此甜蜜。下一步,我想发展电商,把我的种植事业做大做强,挣更多的钱,带动更多的乡亲增收致富。

温馨提示:
1、在网站里发表的新闻都来自网络,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网站的所有内容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连带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网站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5、通过任何手段和方法针对网站进行破坏,我们有权对其行为作出处理。并保留进一步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9-15 03:06 , Processed in 0.05566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