饽饽, 是昔日中国宫廷随膳面点的统称,清末开始进入民间,经营正宗宫廷点心的字号,大多也称为饽饽铺。饽饽铺里,各式糕点琳琅满目,龙凤喜饼、核桃酥、杏仁酥……小小糕点,凝聚着手艺人的匠心和巧思,是传统美食,更是数千年中华文化的传承。 在天津,有这么一家老字号祥禾饽饽铺,它曾参加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也曾和故宫合作推出过产品。历经百年传承,四代人的坚守,如今它已经走上了创新发展之路。 潜心钻研 重拾传统老手艺 杨鸿年是祥禾饽饽铺的第三代传承人,在采访中,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将一段关于祥禾饽饽铺的传承故事娓娓道来。 杨鸿年介绍,早在幼年时,他就在家庭的影响下早早接触到了糕点制作这门手艺。他的祖父与曾经的清朝宫廷御厨学习糕点制作,因此掌握了宫廷糕点配方和制作技艺。后来,杨鸿年的父亲继承了其祖父的这门手艺,以祥禾饽饽铺为名,在天津开设了一个点心摊。 公私合营的浪潮下,父亲放弃了自家的生意,进入了一家国营糕点公司上班。1979年,24岁的杨鸿年接替父亲进入这家国营单位上班,凭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他多次获奖,曾被评为天津市级劳动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业余时间,他也坚持不断学习,苦心钻研糕点手艺。那时候没人教,只能靠自己去思考琢磨,慢慢积累。我跟厂里的师傅们打成一片,帮他们干活,也不怕累,自己慢慢跟他们学,就这样,我掌握了很多的技巧。杨鸿年说道。 时代的发展给他带来了新的机遇,改革开放后,个体经营形式发展迅速,2000年他辞去了国营企业的工作,开办了祥禾糕点食品店,重拾这门老手艺。工作上的专注认真与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被杨鸿年带到了糕点制作中去,经过40多年潜心钻研与反复琢磨,他在酥皮制作工艺上不断创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开酥工艺动作技法。开出的酥皮或如粉如沙,或似翻毛飞雪,一整套动作行云流水。经营糕点生意并非一番风顺,其中也有不少艰辛滋味,但回忆过去走过的路,杨鸿年老人感慨道,做糕点之路虽然艰苦,但从中获得了很多别人未曾获得的感受和体验。 与时俱进 老字号注入新血脉 2015年,杨鸿年的儿子从父亲手里接过了接力棒,开始了祥禾饽饽铺的第四代传承。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祥禾饽饽铺也发生了一些可喜的新变化。 受父亲影响,第四代传承人从性中式点心就有着特殊的感情,中式点心它是一种富含情感价值的载体,是情感连接的纽带,承载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对于咱们东方人而言,人与人之间分享食物是一种特别亲切的行为,而点心便于携带、方便食用、精致小巧的特点,特别适合用来分享和表达情绪。 于是,他放弃了原本的IT专业,决定接手祖辈父辈一直在坚守的老手艺,将那些承载着美好情感和回忆的老味道带给大家。年轻人的创新思维和IT专业特长也为他经营店铺提供了新的方向。杨明开拓了电商运营,将线下经营转型为线上线下同时运营,连续三年复合增长超100%。在产品设计上,他将西式糕点制作技巧融入传统中式糕点制作中,将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的口味、消费习惯结合在一起,连续推出松仁奶酥、白团子系列等创新型产品,产品广受好评。 变与不变 延续传承的力量 依靠传承的力量,祥禾饽饽铺第三代传承人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日复一日、认认真真去钻研摸索,将记忆中的老味道传了下来;依靠传承的力量,第四代传承人将新食材和新技术融合到点心创作中去,为产品构筑文化内核,不断创造新中式糕点。祥禾饽饽铺的一代代传承人们,用信念传承,用心制作。他们将文化、情感、味道、手艺融合在一起,靠匠心与专注造就了美味点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老手艺正在显示出新的生命力。2018年,祥禾饽饽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技艺,店铺的销量也越来越好,老味道正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在这个过程中,祥禾饽饽铺老少两代非遗传承人也对文化传承也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我们不断在思考,哪些东西可以在时代的转换中被传承下来。后来我们发现,只有那些美好的并且符合时代发展的东西能延续下来。作为手艺传承人,我认为我们的使命和价值在于,不仅要想办法将上一辈的一些古老和传统的东西很好地继承和保护,同时,还要让它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让它顺着时代的漏斗到下一个时代去,继续成为传统。 本资讯标题,薪火相传|四代传承让舌尖上的手艺焕发新光彩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7-11 19:38 , Processed in 0.04215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