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23年食品安全与降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现场。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5日讯(记者李冬阳)2023年2月,中央1号文件提到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中提到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在诸多利好政策加持下,预制菜行业得以快速发展。然而,2023年9月,预制菜进校园的消息引起风波,且愈演愈烈,高速发展中的预制菜产业如何应对舆情风波? 2024年1月5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23年食品安全与降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预制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预制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胡小松两位专家现场解读了2023年关于预制菜的热点。 预制菜进校园风波凸显行业与消费端的沟通有待加强 中国经济网舆情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1月1日至12月13日共监测到预制菜相关信息127.1万余条,其中纸媒报道1.6万余篇,新闻网站文章58.6万余篇,移动端文章21万余篇,微信公众号文章26.6万余篇,微博转发14.8万余条,论坛文章4.3万余篇,博客文章1047篇。 2023年全年对于预制菜的讨论都维持在较高的热度水平波动。2月,中央一号文件发布首次提及预制菜,推动舆情热度达到首轮峰值。9月,网传江西赣州蓉江新区、深圳等地部分学校食堂采用预制菜,预制菜进校园引发公众关注。9月22日,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该消息推动相关舆情热度值达到新的峰值。 从事件地域声量排行可以看出,北京、广东、上海、山东、浙江等地对于预制菜的关注度较高。 专家指出,预制菜行业正在经历从野蛮生长到饱受争议的阵痛期,企业产品良莠不齐,部分劣质产品影响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印象。同时,预制菜的消费者沟通滞后于行业的发展,行业与消费者没有形成有效的信息互通,导致许多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质量安全存在认知偏差,对整个预制菜行业产生误解,进而引起不理性的抵制。专家强调,只要符合相关标准的预制菜产品,其质量安全即有保障。 预制菜行业发展需四个方面发力 为增强预制菜行业发展动能,专家给出四个方面的发展建议。一是凝聚共识,明确预制菜的边界,梳理不同类别预制菜产品的管理原则;二是依靠科技创新;三是挖掘地方特色菜肴并形成品牌,打造差异化竞争的各具优势的发展格局;四是加强消费者沟通,助力消费信心重建。 专家指出,当前预制菜行业仍然存在风味标准化还原、营养素保持、装备的智能化创新、冷链物流建设等诸多制约行业发展的难题,亟需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力度。 预制菜符合快节奏生活的需求,但由于消费者对预制菜不了解导致了预制菜风波的持续发酵,也透露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美味、营养降的真实诉求。政府、科技界、产业界、媒体应构建与消费者沟通的常态化机制,共同加强公众科普工作,并以消费者最终的接受度检验科普工作的成效,助力消费信心重建。预制菜生产经营企业应进一步推动信息公开透明,让预制菜真正被消费者预知。 本资讯标题,2023食品安全热点二:预制菜预制容易预知难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11-23 16:12 , Processed in 0.04285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