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方新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八方新闻 首页 社会快讯 查看内容

溪 州 铜 柱

评论: 0

摘要: 溪 州 铜 柱  绿化 №甲归来马伏波,  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  六字题文尚不磨  这是王阳明15岁时写的诗。我有些不太相信。对历史的记载好多都是后人的误传。我虽然略微对王阳明的记 ...
溪 州 铜 柱
  绿化
 №甲归来马伏波,
  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
  六字题文尚不磨
  这是王阳明15岁时写的诗。我有些不太相信。对历史的记载好多都是后人的误传。我虽然略微对王阳明的记叙加以考证,也无法还原历史的真实。后人认为王阳明15岁那时,面对外族侵扰、部落纷争不断的现实,溺于任侠,远离京城,独自一人出游居庸三关,经略四方之志。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王阳明登长城、思谋略,归途中还击溃2名鞑靼人,体验了别样的人生经历,增添了几分侠客情怀。在返京途中,梦谒伏波将军庙,赋诗。诗中,表达了对东汉将领马援的景仰,也流露了报效国家、驰骋疆场的立功志向和尚武精神。
  不管是不是15岁写的,但是王阳明与溪州铜柱结下了缘。后来王阳明竟然到沅陵的虎溪山上讲学,正德五年(1510),守仁(王阳明)被平反,出任江西庐陵知县,在赴庐陵途中,道经沅陵,他很佩服沅陵文人诚朴而有才华,留沅陵虎溪山讲学,相邀饱学文士讲授致良知之学说。住在龙兴寺外的凭虚楼,因楼前有古松一株,因题匾曰:松云轩(王阳明年幼名王云,5岁才改名守仁)。
  王阳明是否到过立溪州铜柱的永顺会溪坪,沅陵到会溪坪也不远,中间有,王家坪,凤滩,次滩,洛阳溪。但史料上早有记载溪州铜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王阳明又出生在书香门第,他读到这样的史料就不难了。请看看弘治朝时的王阳明,那年17岁他到南方成亲去了,未来的岳父大人叫诸介庵,是江西一个厅局级干部(布政司参议),也是他状元老爹的至交好友,一般人眼里的人生四喜,对王守仁似乎都没啥吸引力,新婚之夜王守仁没去陪新娘子,老哥儿一个人跑到外边思考人生去了。岳父大人第二天在一个道观把他找到,请了回去。大凡名人都不拘小节吧。但17岁也只能算是毛头小子,这算是少年轻逛。
  王阳明虽然在龙兴寺讲授致良知之学说,虽然从沅陵逆流而上不要多时,但他没时间游山玩水。到二酉山郊游时一边探讨人生,一边讲学,一边游玩却有记载。我们再看溪州铜柱是啥。
  溪州铜柱为五代晋天福五年(940)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史彭士愁
  一次战后罢兵所立的划分疆界的界柱。铜柱高4米,上半截呈八方形,下半截呈圆形,直径39厘米,中间空心,重约2.5吨,柱上铭刻复溪州铜柱记,共41行,2300余字。另外还有誓词,衔名,皆楷书,字体秀丽。
  又记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九月,在今湘西与常德、沅陵接壤之处,金鼓动地,杀声震天,湘西历史上著名的溪州之战爆发。南楚王马希范派麾下静江节度使刘勍、决胜指挥使廖匡齐率兵五千征讨溪州,土家族苗族首领彭士愁立即带领溪、奖、锦三州一万蛮兵奋力抵抗。溪兵战败,退至靠近沅陵的地盘,"弃州保险,凭高结寨",寨筑山顶,四面险峻,楚兵只得伐木缘山架设栈道仰攻。溪兵齐心坚守,在血战中将廖匡齐刺死,并于夜间在山顶点燃烽火,召集四方溪兵。刘勍见势不妙,迅即在溪涧内投放毒药,援兵饮其水者,或呕吐不止,或毒发身亡。一天,南风暴起,刘勍以火箭射入山寨,房舍举,溪兵死伤甚多,彭士愁临危不惧,率部夜逾绝壁,投奔今麻阳、芷江一带的奖州。因彭士愁在五溪少数民族中威望颇高,马希范一时无可奈何,只得相约议和。天福五年会盟于今古丈县境内的会溪坪盟誓,南楚王马希范效法其烈祖马援"象浦立柱"的做法,以铜五千斤铸柱,并铭刻誓状于其上。
 ≡于溪州来说,可称为"定州神柱",是土家族历史的见证,也是古人一国两制的典范。凝视着风雨中矗立了千余年的溪州铜柱,它已经完成了安定边界、化解纷争的历史责任,移入了博物馆,但在其面前,不仅可鉴古人的道德、智慧和信誉,对今人也有启迪的作用。而王阳明距今也不过600年。
  溪州铜柱原位于酉水河畔古丈县的会溪坪,1961年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文物,1969年因修建凤滩水库迁至永顺县王村镇,1971年修建风滩水电站时迁至王村镇东侧的花果山上,并建有保护亭。见证千年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的溪州铜柱,如今保存在王村镇的溪州铜柱馆内,其实溪州铜柱有过多次的迁徙,每次迁徙都有重大事件。
  溪州铜柱考析( 向渊泉)为我们提供了参考资料。铜柱从后晋天福五年十二月竖立后,于清雍正七年改土归流前,这七百九十一年中,移动有三次,推倒一次。解放后因建设和宣传保护的需要迁移又有三次。
  王阳明沿沅水乘船东下,经溆浦、辰溪,直达沅陵。在沅陵龙兴寺写下了辰州虎溪龙兴寺闻杨名父将到留韵壁间:杖藜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是惠休?云起峰头沉阁影,林疏地底见江流。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春闲欲满洲。好景同来不同赏,诗篇还为故人留。
  王阳明是诗文俱佳,他不仅沉溺于对武将的崇拜,而好文学之功。文章更写得漂亮,仅收入古文观止的就有三篇散文这里不再录入。沅水驿
  辰阳南望接沅州,碧树林中古驿楼。
  远客日怜风土异,空山惟见瘴云浮。
  耶溪有信从谁问,楚水无情只自流。
  却幸此身如野鹤,人间随地可淹留。
  .
  又如他从贵州龙场驿归沅陵路过龙潭时作
  龙潭夜坐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阳明年谱说,他修习道术的时候曾有前知之异。后来阳明忽然觉醒,认识到这是在玩弄光阴,耗费自己的精神。五溺于佛氏之习,当时即沉迷于禅宗。
  我猜想王阳明向往着一睹溪州铜柱这个文化遗迹。如果他真的到过会溪坪,一定会写下他的诗句,现在看来的确没有,只有他梦游时的诗句。我们无法还原历史的本真,但是后人对前人神化,多少寄予了爱戴和崇敬,这无可厚菲。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少年时随父迁居会稽山阴。因为他曾在会稽山阳明洞里修炼,所以世称阳明先生。他本名王云,是琅琊王氏后裔,也就是王羲之、王献之一族的遗脉,家世传承有道教背景,道教的神秘主义传统在王阳明身上有着突出的体现。
  他出生时的种种异象,王阳明出生当夜,他的祖母梦里听闻鼓乐之声,有绯衣神人自云中将一婴儿交托给她。梦中惊觉时,阳明就诞生了。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其家世背景中的神秘主义倾向的充分体现。虽然出生时有种种异象,但阳明直到五岁都不会说话,直到一天一个道士从他旁边经过,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也就是说,这么好个孩子,你把人家来历给道破了,那怎么行呢?于是更名为王守仁。 阳明虽早慧,但直到28岁才举进士第。34岁时,因为反对当时把握朝政的宦官刘瑾,受廷杖四十,被贬到贵州龙场驿。在赴贵州龙场驿途中也经历了很多的险难。在龙场驿居夷处困,彻悟格物致知之旨,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从而诞生了心学。实现了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历史免不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文化定格中,嘉靖六年,思州、田州发生了少数民族的暴动,朝廷起用阳明前去平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平定了思、田之乱。阳明启行赴思州、田州的前夜,正赶上中秋,与诸生会聚,即兴赋诗,诗曰:万里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应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影响犹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他是成功者,他的诗词都得以保存,而他的学生徐珊就有些不幸,一向对老师的崇拜,心学也学偏了,竟然自杀,心学本来是积极的入世观,而让人绝望无非是遇到人生当中来自外界的大恶。我们强调内心从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在修善,我们身边一旦出现大恶并向你袭来时,你能袖手旁观吗?
  穿透历史的迷雾,我们要把握的是一种精神的支掌。王阳明逝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辰时,享年57岁。逝后的十多年里,他的学生徐珊还是为恩师整理旧物,修筑亭庙,这对后来心学的传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嘉靖二十三年(1544),辰州同知徐珊建虎溪精舍于龙兴寺之北,内供王阳明先生像,以示纪念。并由门人杨珂在精舍院内题书杖藜坞石碑。因王守仁有杖藜一过虎溪头诗句,故刻此三字。从此,精舍辟为讲堂及学舍,又经历代增修,规模逐渐完备。崇祯初,守道樊良枢更名为阳明书院。清雍正十一年(1733),知县赵念曾改名为虎溪书院。
  2016/11/18
温馨提示:
1、在网站里发表的新闻都来自网络,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网站的所有内容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连带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网站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5、通过任何手段和方法针对网站进行破坏,我们有权对其行为作出处理。并保留进一步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10-4 09:32 , Processed in 0.04143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