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贴标签这件事儿,好奇心研究所曾做过不少相关主题的调查。
我们发现,为别人贴标签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从一些个体中提取出共相作为标签,再透过这个标签模板作为滤镜去认识其他个体。
现如今贴标签因为归类方式的简单粗暴常被诟病,但为了高效率地社交,人们免不了被人贴标签,不仅如此,人们也会主动为自己贴上标签。
好奇心研究所此前曾发起过一项主题为看看你有多爱给自己贴标签?的调查,收获了合计 11409 人次的反馈,其中 50.6% 的人曾自称过屌丝/吃货/女汉子......,40.4% 的人觉得心思细腻,追求完美,行事成熟,但内心还是孩子这种泛泛的评析标识了自己的真实性格。
如果要为这种贴标签行为寻求解释,原因可能是想寻求群体认同或是想展示自己良好品味,但无疑这些心理诉求都是正当而无可指责的。我们更愿意去关注一些关于贴标签操作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即人们为自己贴标签的行为主要有两种含义:你觉得你自己是啥样的,以及你希望别人觉得你是啥样的。但问题在于两者有时候是无法匹配的,换句话说,你以为为自己贴上的某个标签是炫酷的,但别人却不一定会这么想。
举个时新的例子,有趣作为诸多性格品质的一种,在咪蒙提出有趣是春药论为此背书前,不过是一句平淡的赞美,但自此开始发迹后,你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以此标榜,将有趣作为人生首要追求,又或是将此视为择偶的第一标准,期待有趣的灵魂终会相遇。
但有趣的扩招真的使得有意思的人变多了吗?恐怕只有自以为有趣的人变多了,如今这个标签到底有多货不对版,去考察一下有趣、逗比、网感好泛滥的重灾区——新媒体编辑部——出产的作品就知道了,但凡对审美趣味有些许追求的人类,应该是不会用表情包作为写作素材,或是舍得为自己的作品取上一个蓝瘦香菇一二三或是厉害了我的四五六之类标题的。
这种有趣与自觉趣之间的不对应使得人们口中有趣的 reputation 一降再降,它变成了王小波语录摘抄、马男台词截图、新媒体招聘用语、尬膜、社交网络中的 ky 回复、中青年男性的黄暴笑话,它几乎变成了无趣的人为之一振的的非处方药。
为了避免以上这类乌龙情况的再次发生,我们结合之前两项主题你曾经在社交网络上心甘情愿为自己贴上过哪些标签?和你觉得哪些标签已经失去了它原来的意思?调查中的反馈,总结出 7 个常见的想法与事实相违背的标签以帮助读者们洞悉其本质,也同样希望所有人在为自己贴标签时保持一些谨慎。
直男
原本想表达的是:本人作为雄性生物体,和我穿情侣装的另一半是女生;接受我Darry Ring(寓意:一生仅能定制一枚,你就是我唯一的心动女孩!)的对象是女生;兄弟们见着我女朋友时会排队鞠躬叫大嫂;男子气概是我引以为傲的财富,尽管六块腹肌尚未成型嘿嘿~~对不起,不应该用波浪号。
而事实更可能是:受困于直男癌和娘娘腔两个概念形成的枷锁中的直男个体,为避免与直男癌相关联而尽力展现出温柔甜美不猥琐。但又担心由于太过甜美而被指责为娘,所以表现得谨小慎微,以至于不敢涂抹润唇膏和饮用果味美年达。
文艺
原本想表达的是:一切文艺事物都是心头爱:卡夫卡、华夫饼、八十年代、灯芯绒、晨星、木心、大剂量孤独,可能也爱卷珠帘,但绝不爱烤猪脸。社交页面置顶动态可能是最喜欢的话剧台词——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那些在评论区询问我是不是得了夜盲症,以及向我科普禽类在夜晚视力极差的人,都会让我觉得更孤独。
而事实更可能是:精通于在生活中唐突地使用各种文学化修辞,时不时令人感到汹涌的尴尬。
吃货
原本想表达的是:我对食物有异于常人的鉴赏力,我深谙如何在这偌大而孤独的城市中找到美食,是自走型米其林。愿意为了省会火锅的尊严与直辖市火锅支持者评论区大战一百页,只因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而事实更可能是:大众点评热门玩家,霸王餐八顿评论员,秉持能吃是福的普通人。唯一可庆幸的是敢于自称吃货大概说明本人还挺瘦的。
有趣
原本想表达的是: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就泛出微笑。这难道还不够有趣吗?
而事实更可能是:你想知道你说的聚会笑话到底有多难笑吗?——当代人看不懂不叫看不懂,叫晕;不满不叫不满,叫靠;见面不叫见面,叫聚会;有钱佬不叫有钱佬,叫Vip;提意见不叫提意见,叫拍砖;支持不叫支持,叫顶;强烈支持不叫强烈支持,叫狂顶——大概就这种程度的难笑。
颜控
原本想表达的是:一想到你这张丑脸,我就泛出嘎嘎大笑。这难道还不够颜控吗?
而事实更可能是:虽然人类的创造能力向来跟不上审美能力,但那些能把 infographic 做得比大学里电子商务课件还丑,幻灯片做成一页六百个宋体字从四个方向往屏幕中间飞的人,被他们控住,也实在是不知道该快乐还是悲伤。
强迫症
原本想表达的是:耳机要分 L 和 R 强迫症、蹲厕所阅读强迫症、出门检查煤气罐强迫症......即使是病症,也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更精。总的来说,强迫症虽是病,但症状应该是会显得我刁钻可爱。
而事实更可能是:除了某种时髦的看见‘强迫症’仨字就要往自己身上套的强迫症之外,再无其他强迫症。
/
原本想表达的是:想简要地在社交平台展现自己涉猎广泛生活多彩,前几年用凡客体撰写个人简介可能是个好主意,像爱瓦格纳;爱格瓦拉;爱格瓦斯;也爱双蛋瓦斯这样。
但如今凡客体的流行早已终结,现在要想通过某种方式地表现男人不止一面,除了购买七匹狼男装以外,做一个斜杠青年也许是可行的。
正如某些鸡汤写手的标签甚至比腰封还花哨,关于怎么做一个斜杠青年,他早已给出范本——作家 / 主持人 / 民谣歌手 / 老背包客 / 不敬业的酒吧掌柜 / 油画科班 / 手鼓艺人 / 业余皮匠 / 业余银匠 / 业余诗人 / 资深西藏拉漂 / 资深丽江混混 / 黄金左脸 / 禅宗临济弟子。除了丽江混混现在听来显得面目可憎,其他一切标签看上去都神秘而唬人。
而事实更可能是:正如上文一堆标签底下埋藏的是四流作家的匮乏本质。这些用斜杠剪开的标签并不能代表任何真相,而且技术上实现起来也没有什么难度,随便找一堆标签堆起来很难吗?倒也不是——
炼丹车间熟练工/资深猴戏艺人/莲花洞双子星/黄金整张脸是谁?金角大王。
题图来自:Gi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