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财经 作者 周纯 从目前已经做的20多家企业,7000亿的债转股情况来看,应该说是一个债转股的变形,多数转股是‘名股实债’。 6月4日,信达证券董事长张志刚在2017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发表上述观点。信达证券参与了本轮第一个债转股项目,并作为建行债转股的财务顾问,参与了整个债转股的过程。 张志刚提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签协议时转的是股,但是通常都会约定回购条款,这也意味着5年、7年之后,企业或者企业的股东、地方国资还要把这块股权买回去。 他解释称,对于银行而言,做出这样的安排可能也是出于流动性的考虑,因为它不可能长期持有;另外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银行能够介入的程度也不高。所以通常都是名股实债。 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成立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由国家发改委确定了将近600家企业进行政策性债转股,支持国有企业脱困,四大行的不良贷款得到大量剥离。 跟上一轮债转股相比,现在的情况应该说更为严峻一些。张志刚认为,两方面因素决定了此轮债转股的实际效果。 一是在转股的过程中,企业的过剩产能是不是真的能够剥离和处置,首先在价值形态上需要做一些重估,如果能重估下来,对于企业的降发展是有利的;如果不能重估,还会像上一轮债转股一样,转股效果有待观察。 二是在上一轮债转股过程当中,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并没有真正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此轮债转股后,银行的持股公司是不是真正发挥股东的作用,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张志刚对此并不乐观。在他看来,银行对于整个产业界的研究和跟踪目前是不足的;另一方面,银行也没有相应的能够真实地提供可以增值服务的企业管理人员,这样对于股权的后续增值很难起到提升作用。 此外,在张志刚看来,银行在选择转股当中,到底是选正常贷款转股,还是选择不良贷款转股,这也涉及到相关权衡和一些道德风险,这两者解决不好的话,债转股政策的推行可能会大打折扣。 他将90年代的债转股视作报表性重组,认为本轮债转股应该是一个价值重构的过程,通过市场化和法制化两个手段,选择那些有市尝展前景的企业进行转股,并在转股的过程中,对现有的资产进行剥离和市场化的估值。 |
广告合作/投稿邮箱zgbfxw@163.com|网站地图|手机版|中国八方新闻
GMT+8, 2025-8-3 08:12 , Processed in 0.04196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